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小花序言 
很久没有写作。
我对读者们深怀感激,是你们的认同让我的文字插上翅膀有了光芒。
然而在经历了若干场读者见面会和媒体采访后,潜意识的我觉得“这件事就这样吧”,就转身投入了别的生活游戏中。
毕竟,人生苦短,有趣的事这么多,不能在一个堡垒上停留太久。
因此,在过去一年中,世界发生了许多事,我却不曾写过什么。
直至昨晚,我坐不住了。
这不是我擅长的题材,但我只是想在漫漫暗夜中给大家带来一点正能量。
 
 
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:
等待与希望。
—— 《基督山伯爵》
过去十日,我和大部分人一样,呆在家里读书工作刷手机。各种信息扑面而来,明知道看多了也没意义,却还是忍不住要看。然后心情就随着各种信息跌宕。
 
最近我看到群里开始转发搞笑段子,我以为我们在疫情问题上已经走完了库伯勒·罗丝模型的五个阶段,即抗拒(denial),愤怒(anger),理论(bargaining),沮丧(depression),终于抵达了“接受(acceptance)”。但很快我发现并不是。我们仍处于从抗拒转向愤怒的最初阶段。
 
我也不例外。湖北红会分配物资,武汉病人没有床位,香港医护人员集体罢工,这些事情无一不令我愤怒。
 
愤怒之后就是焦虑和担心。某日当我看了《财经》杂志一篇关于武汉患病家庭特写的报道,看完我终于感受到了一种叫做“恐慌”的情绪。我平日是个心很宽的大射手。那一瞬间我就想,糟了,最近一定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经历着焦虑和恐慌。
 
我放下手机,放水洗了个热水澡,一边洗一边收听了一期刘轩的心理课。刘轩说,“病毒是通过面对面传播的,但恐慌则是通过手机屏幕和键盘传播的。”
 
我深以为然。
 
作为一个前财经媒体记者,我敬佩同侪们大无畏地撰写报道记录事实。但事实总是残酷的,当我们汲取了过量的事实,窗外的世界都开始充满魔幻现实主义,眼前都是丧尸遍野,耳畔都是饿殍哀号。此刻,谁来拯救我们?
 
手机里,群里一个妈妈的讯息弹出,“我发现家里还有好几盒双黄连,准备每天给孩子喝一支。”
 
我问,“孩子有不舒服吗?”
 
这位妈妈说,“没有,就是喝药预防。”
 
那一刻我是崩溃的。一个妈妈已经开始给孩子没病吃药,不论她是否意识到,她显然已经过度焦虑。
 
放眼社会,越来越多荒谬的事件活生生地发生在眼前:抢大米,抢卫生纸,抢双黄连;某户滥用酒精导致着火爆炸;群里甚至有人转发“某家猪崽会说话,是瘟疫前兆”这样愚蠢的谣言。
 
这一刻我意识到,我有必要写一些文字,将理性的正能量传递给我的读者。哪怕只是带给读者瞬间的光亮,也算是我为社会贡献微薄之力。
 
去年的好莱坞大片《决战中途岛》有这样一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。在刚结束一场小规模战斗后,一位战斗机后座机枪手问另外一位前座飞行员说:“你为什么可以无忧无虑?”
 
这位飞行员回答说,“我叔叔是帝国大厦上的一个电焊工,他不用安全绳在几百米的高空横梁上走动,人们都觉得他是疯了,他总觉得这没什么。一个周日,他从教堂快走到家的时候,一辆车突然失去控制,把他撞飞了。没人能预测未来,那还担心什么。”
 
 
回到这次疫情。
 
首先,在行为上,我是坚决支持小心谨慎,出门戴口罩,进门洗手,减少不必要的走动。因为行为的谨慎可以实际帮助你的安全。
 
然而,在心理上,我希望大家可以不要过度紧张,因为心理上的紧张并不会有实际的帮助。甚至只会把你变得更糟。
 
让我们把焦虑砸碎了看看。
 
我会死吗?
 
最让大家害怕的,肯定是被传染。
 
这次病毒传染性超强,这个无法否认。
 
我们首先要有信心,口罩是有效的。只要我们出门佩戴口罩,注意洗手等卫生细节,是可以大概率保护自身安全的。
 
而且就算防不胜防不幸中招,假设你是60岁以下且没有重大基础病,排除掉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外,你自身是没有那么容易挂掉的。
 
根据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2月3日消息,全国现公布的361例死亡病例中,可查询到的共有48例公开了患者详细信息。在这48例死亡病例中,60岁以上的患者占比达到85%,62.5%的死亡患者有慢性基础病病史*。
 
一些较为年轻的死亡病例,根据我所读到的报道,也多为孕妇,或是本身有基础病(例如香港日前去世的39岁男性)。
 
当你在家隔离期间,其实你比平时任何时候都更加安全。因为你不仅远离了冠状病毒,也远离了日常其实一直萦绕在你身边的各种威胁,例如普通流感、细菌感染和人类前十大杀手之一 —— 交通意外。
 
 
我明白现在你窗外的世界是怎样的暴风骤雨。
我明白在你耳畔仍恍惚有救护车的呼啸,还有撕心裂肺的哭声。
我明白你眼前仍有敲玻璃的人脸,梦里还有松不开的手。
此时此刻,没人心中有晴空。
 
但看到这篇文章的你,请信我,这场病毒终将过去,你也一定会活到老。
 
我喜欢的另一部电影叫《大鱼》。其中的男主角是一位冒险家。每当他遇到危险,他总会这样对自己说,“This isn't how I die (我不是这样死的)。”
 
简单的一句话似乎具有无穷大的力量,能够帮助他度过一切艰险。你也不妨这样告诉自己。
 
黑暗还有多长?
 
大家潜意识里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,疫情会扩散到什么程度、要持续多长时间?
 
尽管现在疫情还没有出现拐点,但只要耐心等待,它终将过去。
 
我司医药分析师(也是医学博士)发给我一篇加拿大权威期刊文献,名为《The 2019 Coranavirus is not like SARS (冠状病毒和非典不一样)》*。这篇文献指出,疫情最终有两个结果:
 
一种情况是随着最后一个病人康复或死亡,这种病毒会像SARS一样从此消失。而时间大概率将发生在天气转暖的夏季。
 
另一种情况是这种病毒经过不断传播,最终成为一种常见的季节性病毒。
 
如果是第一种情况,那么我们只要再坚持数月就会迎来胜利。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也不必担心:
 
其实美国2009年H1N1流感曾持续一年,感染6080万人,死亡1.2万人,当时WHO也将全球流感戒备界别提升至6级*。如今大家都淡忘了H1N1,但其实这种病毒一直存在,直到今天也没有消失,成为了一种常见病。
 
那么,即使冠状病毒成为下一个H1N1,根据最近的新药研发进度,我们也有理由相信,针对冠状病毒的药物也一定会问世。
 
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新冠肺炎不过是诸多季节性病毒当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匪兵乙。
 
 
我们会断粮吗?
 
还有一个主要焦虑,来自对物资的担忧。
 
昨晚香港的超市上演了一出抢厕纸大戏,甚至连卫生巾和安全套的货架都空空如也。一切只是因为香港的闭关举措进一步缩紧,并有传言说内地卫生纸制造厂无法复工。
 
这种恐慌性囤货已经在全国各地上演多轮,从口罩,大米,洗手液,到香港的厕纸。
 
我的观点是:除了口罩和防护服,其他日用品和食物,不会真的缺。
 
原因很简单。试想,平时生产口罩的厂家有几个?疫情下口罩用量突然千万倍激增,全球的口罩厂加起来也难以应付。
 
然而在疫情下,米面粮油和日用品的消耗量并不会成倍提升。作为生活必需品,其供应量之大也绝非口罩这种小众品类可以企及。即使大家都几倍地囤货,要想吃完中国的粮食是很难的,要想把中国的卫生纸用完更难。
 
我查阅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中国粮食储量约6.7亿吨(相当于一年的粮食产量),按照全国人口计算,每人每天吃1.3公斤粮食,可以吃整整一年*。
 
我不担心米面油,更不担心厕纸。就算今天断货,明天后天一定可以补上。 
 
但有些东西断货是很难补上的,比如口罩。最近口罩引起的争端太多了。有的人在家里囤积上千个口罩,却导致底层以及真正需要的人用不上。
 
用银行的术语来讲,现在的口罩属于“挤兑”。挤兑的不是银行的钱,而是武汉人和医护人员的命。
 
所以,假设你囤了一屋子厕纸,没事,毕竟天冷还能当被子盖。
 
但假设你囤了远超所需的口罩,那么我请你做一件很小的事:每次出门多带几片口罩,假设你遇到卖菜的小贩、快递员、或者没有口罩的老人,请你送一片口罩给他们。
 
直面焦虑
有句电影台词说,“听了那么多大道理,还是过不好这一生。” 同理,我明白即使经过理性的分析,感性的焦虑依然很难消灭。
 
心理学者刘轩在近期文章中对焦虑的症状给出了定义。以下状态如果你有超过一半以上,就很可能因为最近疫情的影响而正处于焦虑。不妨自我诊断一下:
 
1.很容易累,不然就是很急躁
2.失眠、难以入睡、或是一直有睡不饱的感觉。
3.身体酸痛、肌肉僵硬
4.情绪激动,易怒,经常和人争吵
5.无法专心
6.对于疫情的消息无法自拔,一直不停地关注
7.经常莫名其妙就会哭
8.一直不断想要做事情,但又无法持续
9.不断需要找人来聊现在的疫情,寻找安慰
10.有一种灾难来临的不祥的预感
 
如果你有以上超过一半的症状,焦虑,就成了你的一个必须被解决的问题。
 
为什么呢?因为焦虑会耗损我们的身体和心理。刘轩认为,长期焦虑对于自身免疫力、痊愈能力、对于治疗的反应等等,都有相当大的影响。
 
在这里,我推荐大家阅读刘轩的《10个方法缓解疫情焦虑》。其中介绍了一些实用的缓解焦虑的方式,例如“鼻孔交替呼吸法”,“4-7-8呼吸法”,以及相关的瑜伽训练等。
 
同时,刘轩还给出了饮食方面的建议。包括:
- 少喝酒,因为酒精会改变大脑中血清素和其他神经递质的水平,这会使焦虑加剧;
- 少摄入咖啡因,因为高剂量咖啡因会导致心悸、神经紧张,也会减少体内血清素的产生,从而导致情绪低落。
- 少摄入糖,身体会分泌胰岛素来设法平衡血糖,血糖下降时,人会从亢奋转入疲倦,而且焦虑不安的感觉很可能会飙升。
 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减少信息的摄入。
 
每个人的时间和承载讯息的能力是有限的。过了一个临界点,讯息量就会成为一种痛苦。每则讯息都会激起一个感同身受的情绪反应,时间长了,用刘轩的话说,会“觉得自己比竞选期的政客还精神分裂。”
 
试着和手机和社交网络做一次“断舍离”。然后抽出神来,关注我下面要重点讲的:享受当下这段老天馈赠的时光。
 
活在当下 期待曙光
这次我们发现,平日注重养生的老人,面对疫情恰恰最“心大”。照常出门遛弯,人少的时候甚至不戴口罩。很多年轻人感到愤怒和不解,并将老人们的行为归咎于愚昧无知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其实是因为人处于生命的不同阶段,对未知和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。
 
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对生命和死亡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。阿尔伯特·史怀哲曾经写道:如果我们想成长为更完善的人,就必须了解死亡。我们不必每天或每小时都想着它,但当生活之路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制高点时,当周围的景物逐渐消失,不要闭上眼睛,不要停止思想。一旦我们能够接受生命,生命就会变得弥足珍贵。
 
我们平日都活在一个机械的世界里,靠意识和规则维持着固定的运转。从闹铃中挣扎而醒,半梦半醒地拥挤在地铁人群中,到了办公室去处理每一个从流水线上流到自己面前的工作,回想过去365天,好像都是同一天。
 
而在这365天里,你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和焦虑呀。比如一段难以修复的关系,比如人到中年却没有突破口的的职场,比如体检报告一个待进一步检查的可疑阴影。生活可以放弃一个人,却从来不曾放过一个人。
 
为什么不趁这段时间去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意念,去关注一直自责疏于陪伴的家人孩子,去关注平日总计划却无暇尝试的爱好?总而言之,与其将这段隔离视为一段不知所措的囚禁,不如当它是一段老天额外馈赠的、独立于生活轨道之外的时间。
 
1947年,荣格写信给一位正在研究梵文和印度哲学的同事,劝他认真对待他的一个梦。那人在梦里看见一颗星星在林间闪耀。荣格写道:“只有在那些被人遗忘的简单事情里,你才能重新找到自己。为什么不在森林里多待一段时间呢?有时候,一棵树能教给你东西比书本更多。”
 
同样,为什么不在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里多待一段时间呢?佛说,“昨日之心不可得,明日之心不可得”,我们的思想总是徘徊在过去和未来,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是在当下的。
 
与其为窗外世界的新闻而焦虑,不如把注意力拉回你正在做的事情上面。如艾克哈特·托利在《当下的力量》一书中所说的,“我们忘不掉过去,更担心未来。但实际上,我们只能活在当下,活在此时此刻。通过向当下的臣服,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,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。”
 
例如打理陈旧的炉灶,手指透过温热的毛巾在炭渍上摩擦,看炉灶从油腻变得光滑;
例如陪孩子拼乐高,趁机端详孩子低垂的睫毛和每寻到一个零件时嘴角的上扬;
例如你看母亲在厨房搅汤,闭上眼睛用鼻子去嗅空气中弥漫的八角和陈皮,那是母亲放了30年不曾改变的香料。
 
让我们活在当下,并期待曙光。
让我们期待将所有的晦暗留给过往,凛冬散尽,星河长明。
 
很多人都提过同样的问题,“疫情过去之后,你最想做什么?” 我想过许多。
例如同事们补一个开年饭然后喝到烂醉;
例如孩子们围着魔术师发出惊喜的笑声;
例如到武汉去拥抱久违的朋友,然后路过火神医院旧址,深深鞠一长躬。
 
漫漫长夜下,我们每个人都在疼痛地成长。
所谓成长,不是哭得最伤心的时候,而是忍住没哭出来的那一刻。
我们忍住眼泪,心怀希望,默默等待。
为了这个希望,我们可以隐忍,受苦,流泪,甚至流血。
 
最后,我想用普希金著名的诗句来结尾。
 
一切都是瞬息,一切都将会过去。
而那过去了的,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。
 
参考来源:
 
*《21财经》统计病例数据 -  
https://m.21jingji.com/article/20200203/herald/e7f6f881e2636defa4ef2c9e22e478e2.html
 
* The 2019 coronavirus is not like SARS - 
http://www.canadianhealthcarenetwork.ca/the-2019-coronavirus-is-not-like-sars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* 国家统计局粮食报告 - 
http://www.stats.gov.cn/tjsj/zxfb/202001/t20200117_1723383.html
 
* 美国H1N1流感数据 - 
https://news.163.com/20/0129/18/F432IFV20001899O.html
话题:



0

推荐

二氧花旦

二氧花旦

14篇文章 2年前更新

这是两个80后姑娘的涂鸦平台,我们一个居于美国加州,一个居于中国香港;一个北京大学毕业,一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;一个是理科女却饱读诗书,一个是文科女却在投行做模型。我们的共同点是:知道no zuo no die却勇往直前,爱用自己赚的钱买买买,走过很多地方交到许多稀奇古怪的朋友,希望用笔将这美好的世界记录下来。微信公号:二氧花旦(ID:eryanghuadan_)

文章